党委委员 副校长 敖特根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来的百年是古老中国发生最深刻变化的百年。
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使半封建半殖民的旧中国焕然一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管理、解放生产力,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在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是发展科学技术,解放生产力、全面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格局。新发展格局就是我中国人民谋幸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一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从领域、人口、区域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全面”,体现了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今后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012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应了人民的新要求;2017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政策指引。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光辉时刻,它意味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一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既反映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准确把握,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民族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彰显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