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委员、副院长孟祥宏
通过本阶段专题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再次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前进所经受的曲折考验和取得的光辉成就,特别对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感触颇深。如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党不断成长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因密码,迫切需要传承弘扬。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
(一)抗美援朝精神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鲜。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英勇战斗、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牺牲、顾全大局、协同作战,壮烈牺牲36万多人,涌现了大量英雄人物,如毛岸英、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以及上甘岭战役的英雄群体。他们的英雄事迹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2010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阐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缅怀志愿军英烈的献身精神,缅怀中朝友好,精辟概括了“抗美援朝精神”:“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北大荒精神
1954年和1955年,按照党中央“屯垦戍边”的方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派遣3万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开赴地处黑龙江三江平原的北大荒,开拓北大荒。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王震将军率领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北大荒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之后,又有20万支边青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城市知识青年相继投身垦区的开发建设。他们不畏艰难和困苦,扎根北疆、建设北疆、美化北疆。他们顾全大局,在三年困难时期,为支援内地灾区,自己节衣缩食,忍饥挨饿,用野菜和野果充饥。经过三代人60多年的艰苦创业、开发建设,北大荒荒无人烟的亘古荒原建成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北大仓”。北大荒人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集中体现了三代拓荒者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既是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动体现,更是垦区不断突破、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北大荒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三)大庆精神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时候,诞生于东北黑土地上的大庆油田,成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大庆人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情怀,以“革命加拼命”“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用了三年的时间,建成了年产600吨的大油田,为国家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成为国家工业战线的先进典型。
大庆精神是由众多的精神要素构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构成大庆精神的基本框架。科学求实的态度和方法,“三老四严”的传统和作风,战胜艰难困苦的智慧和勇气,无私无畏的奉献意识和境界,构成大庆精神的主体要素。“铁人”精神、“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垒”精神、“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修旧利废”精神等是大庆精神的突出表现。
(四)雷锋精神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祖国大地。雷锋同志是一个普通战士,在部队仅工作和生活了两年零八个月,就干出了许多让人称赞的不平凡的事情。
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力量。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三十周年大会上讲到:“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仍然为我们这个时代进步所必需,仍然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所必需。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发扬‘钉子’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五)焦裕禄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期,连续三年严重困难,使得国内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严重经济困难的时候,焦裕禄同志担任了黄河故道上著名灾区县兰考县的县委书记。他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内涝和盐碱等“三害”,他心中只装着兰考的老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他深入灾害第一线,寻找改变贫穷面貌的根本途径,终因积劳成疾,牺牲在治沙前线,年仅42岁。焦裕禄的英雄事迹感人肺腑,英名响彻祖国大地,受到媒体的重视和报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模人物的杰出代表,成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并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2009年,习近平同志到兰考参观焦裕禄纪念园和事迹展时,对焦裕禄精神作过高度评价,他指出,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深情感怀焦裕禄事迹对一代共产党人成长的影响,深刻阐述了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勉励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要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习近平同志关于焦裕禄精神的两次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焦裕禄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向导和科学的思想指南。
(六)两弹一星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正处于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和核威慑之下。1955年,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决定:一定要搞出我们自己的原子弹、导弹。1958年又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导弹;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27日,在本土成功进行了“两弹”结合飞行爆炸试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从而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核讹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核武器和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广大科技人员在设备和技术条件十分落后,缺少关键材料和图纸的情况下,钻研技术,自制设备,攻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解决了苏联专家撤走后遗留下来的种种难题。他们住帐篷、睡地窖、喝苦水、战风沙,以昂扬的斗志战胜艰难困苦,创造了许多一流的业绩。不少科学家及许多技术人员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国防尖端项目,涉及众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领域,需要众多研究所和多个工业部门的配合,这些单位以大局为重,只要是“两弹一星”的协作配套任务,就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只要是“两弹一星”任务的需要,就毫无保留地大力支持。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两弹一星”研制队伍在几十年奋斗拼搏中凝练而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两弹一星”事业起步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是“两弹一星”事业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依靠集体智慧协同攻关,不断创新、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生动体现。
二、传承伟大精神,为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开好局
伟大事业产生伟大精神,我们一定要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中坚定信仰信念、筑牢初心使命,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在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中担当作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在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
这一系列伟大精神,其核心都源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平年代没有硝烟战火,但同样有考验、有牺牲,缺了理想信念这个“钙”,同样会败下阵来。在教育教学中,要用好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以坚定的革命立场、百炼成钢的革命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红色江山代代传下去。
(二)在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中树牢为民服务宗旨
对高校而言,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群众力量,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要素。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站稳群众立场,坚持师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办学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要了解师生所思所盼,关注师生所忧所急,切实维护师生利益,解决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把师生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坚持立行立改,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师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今年是学校“十四五”开局之年,面临众多工作任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作目的落实到满足师生需要、实现师生利益上。坚定走“应用型、地方性、特色化”的办学道路。
(三)在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中锐意改革创新
全面落实最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切实把学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落实学校行政工作计划。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落实潜心教书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二是继续完善和推进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工作;三是加快课程思政的建设步伐,积极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课程思政项目立项,积极探索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新路;四是推进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五是强化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六是修订完善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